>>您当前位置:首页 -> 宁夏日报周刊 -> 文化周刊
家乡的运河
2019-01-24 06:42:17   
2019-01-24 06:42:17    来源:宁夏日报

  在我的童年记忆里,最难忘的是家乡的运河。

  这条运河是京杭大运河,从常州城穿越而过,长约6公里,开凿至今约有2500多年了。运河、关河、市河,三河穿城,城河相依,成为运河常州段的重要特征。常州城里的水街、水巷、水弄堂展现着运河水城的无限魅力。

  幼年时最早的记忆,是父母的卧室紧邻运河的一条支流,打开窗户就看到并不宽阔的河面。小时候晚上睡觉,常常能听到熟悉的船只马达“隆隆”作响,伴我入梦。

  长大一些,路过这条河时总忍不住多看几眼。运河萦绕回转,潺潺流水流过杨柳岸边、枕河人家。沉静而又古朴的巷子,有多少历史名人走过;深入河中的石级,曾是妇女们捣衣之处。“长安一片月,万户捣衣声”。在月光下顺着石级往上走,去倾听历史的回声,去看那逝去的碧波。

  夏天酷暑难耐,我常跟小伙伴们坐在发烫的运河岸边,脱了凉鞋,双脚直接浸在河水里,那股沁入肺腑的气息,令人身心舒畅。孩子们最爱到河里嬉戏,时而潜行穿越,时而鱼跃跳水,常常流连忘返。严寒隆冬时季,孩子们最开心的就是堆雪人,打雪仗,在零下十摄氏度的气温下,脸孔和两只小手冻得通红,这种冷有种钻心般的疼痛。手脚时常冻得生冻疮,或是皴裂。孩子们相约再玩时,遭罪的事便忘得一干二净了。

  每天上学路上,要走过那座古朴的新坊桥。从童年到少年,我几乎天天看到桥下这条运河。放学时,我垂荡着书包,沿小巷子走回家,一路看别人在河边钓鱼摸虾,一泓河水在散落的民居、小船和水草的呵护下,静静地流向远方。

  离我家不远处有一座较为宽阔的桥,名叫德安桥。当年还是座木桥,比较破旧,桥板之间缝隙不小。透过缝隙,可以看到桥下湍急的河水,令人望而生畏。记得有一年黄梅雨季发大水,河水差点漫过桥面。过桥时,我手扶栏杆,不敢低头看脚下。当时留下的印象,至今几十年仍会浮现在梦中。

  过了德安桥,沿运河一直向前走,便是城郊了。早春时节,绿莹莹的河水、飞舞的细柳枝、泛绿的浅草,十分清新明快。每当熏风拂过,大片大片的樱花树上,便会飞起无数吹弹欲破的浅色花瓣,好似簌簌飞雪,在田野和人行道上,落下满地碎锦。我常来运河边小坐,膝盖上搁一本书,听河里传来水鸟的鸣叫,让静谧的河水将我引入一个充满畅想的境地。

  “江山代有才人出,各领风骚数百年。”运河之畔大师辈出,精英荟萃,涌现出艺术大师刘海粟、著名历史学家吕思勉、语言学家赵元任等一批学界泰斗、当世人杰。仅有600米长的青果巷是一条与成都宽窄巷齐名的中华古巷,从这条街巷里,先后走出了唐荆川、盛宣怀、李伯元、瞿秋白、赵元任、史良、刘国钧、周有光等名人大家。无怪乎清代著名文学家龚自珍赞叹:“天下名士有部落,东南无与常匹俦。”

  家乡的运河,美不胜收,像一幅绚丽多姿的画卷。两岸串联起篦梁灯火、毗陵驿、文亨桥、西瀛里、穿月楼等名胜古迹,分布着盛宣怀故居、瞿秋白诞生地、李伯元旧居等名人故居,还有天宁禅寺、红梅阁、宋代石经幢、舣舟亭、石龙嘴、东坡公园等著名景点。一批古寺庙、古戏楼、古码头、古石桥、古水井等,随着时代的变迁沉沉浮浮,诉说着原汁原味的常州记忆。

  家乡情,是一种特殊而又奇妙的情结,蕴涵着浓浓的运河情结。亲切的乡音是我生命最初接触的声音。总有一些血脉相通、恩情融贯、水亲土亲的人,他们把对儿女博大的爱融化在乡音中,即使我们走遍天涯海角,都会感受到家乡的温暖怀抱。生活在这里的左邻右舍,闲暇时欣赏锡剧、评弹等地方戏曲,养鸟种花,下棋打牌,也有写诗作画的。他们有的人做着小本买卖,如自家酿制的米酒,小作坊做的麻团、糕点,还有手工制作的棉鞋和编织物。巷子里居民朝夕相处,形成了世俗却又和谐的文化氛围。特别是当我们漂泊在外,蹉跎岁月,饱尝人间的甘苦与冷暖,就会去寻觅精神的慰藉和心灵的港湾,情不自禁地思念故土和亲人。正因为如此,家乡给予我们滋润、坚韧和信念。

  我历经世事,感悟人生,又何尝不是从这条运河开始呢?悠悠的河水,绝无喧闹与嘈杂,给我们带来的是淡泊与宁静。淡泊明志,宁静致远,这正是人们力图做到但又难以实现的精神境界。面对运河,我们都不过是一个过客而已,来也匆匆,去也匆匆,随着时光的流逝,我们该思考的是怎么利用宝贵的年华,从这条河铺就的册页上,留下遒劲壮美的一笔。

  站在运河边,我看着舒缓静谧的运河水,默默流向远方,直至视线的尽头。(征 帆)

【编辑】:姚振国
【责任编辑】:李涛